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中国实践美学60年:发展与超越——以李泽厚为例

引用
实践美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产生的最重要的美学理论成果,1950年代后期-1960年代前期为实践美学的萌芽与雏形阶段,1970年代末-1980年代前期是实践美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1980年代后期以来,实践美学呈现出深入与分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实践美学有着众多的代表人物,其中,以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最具有典型性.在实践美学的萌芽期,李泽厚用马克思实践观点去解释美的本质,提出美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被称为社会实践派.之后,李泽厚仍然强调美的客观社会性内容,但已经把讨论的重点转向了美的客观社会性的哲学根基--自然的人化问题,并基本上提出了自然人化的核心思想--自然和人关系的改变,自然不再作为人类的仇敌,而是在实践改造的基础上,以其感性吸引人,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在<批判哲学的批判>和随后的一系列论文中,他把马克思主义阐释为一种实践论哲学,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就是实践论,并用"积淀说"去补充、改造康德的知情意三分说,对人类文化心理结构作出了独到解释.对于传统的真善美之间的关系,他提出了"以美启真"和"以美储善"说,认为审美境界是最高的人生境界,21世纪将是教育的世纪.80年代,李泽厚为其学说补充进了内在自然人化的思想,自然人化学说得到了完整的表述.80年代末以后,李泽厚把视野重点转向了美感问题,至此,实践美学观点真正得到展开.80年代以后,李泽厚不满足于仅仅从西方学术史中寻找美学的理论依据,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以传统儒家的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来对抗、补充西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以中国传统的宗教性道德作为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从而在对传统文化的"转换性创造"中为中国未来的精神文化建设提供一份思想参照.他进一步阐述了实践美学和人类学哲学本体论学说,提出了"内在自然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学说.同时,李泽厚实践美学中也存在着问题:思维方式的二元论,自然人化的"度",双重(多重)本体,等等.这些问题有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讨,如关于自然人化的"度",有的属于实践美学本身的在思维方式和建构方式的问题,如思维方式上的二元论,双重本体问题等.

实践美学、实践、主体性、自然的人化、积淀、人的自然化、情本体

B83(美学)

2014-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24-3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社会科学辑刊

1001-6198

21-1012/C

2009,(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