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史研究仍须解放思想
@@ 应该说,百年话剧研究是和百年话剧的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百年话剧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教训,百年话剧研究也收获了相当可观的学术成果.集大成者当推陈白尘、董健主编的<中国现代戏剧史稿>和葛一虹主编的<中国话剧通史>.前者以中国戏剧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为主线,遍览本世纪前半叶话剧文学萌发、生长、成熟、变异的过程,力图从精神审美的角度给中国话剧进行文化定位.后者则以戏剧运动的兴衰嬗替为中轴,重点展示"文革"以前60多年中国话剧艺术形态的两大要素,即演剧与创作之间的互动和制约关系.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时限的长短,而是切入角度的不同.譬如,在对中国话剧成熟期的界定上,二者虽然都以30年代中期为界,但陈本侧重文学创作,以"现代化"为趋赴,故剧作家曹禺、夏衍的出现和李健吾、田汉的成熟自然便成了中国话剧成熟的标志.而葛本强调舞台艺术,以"革命性"为指归,所以1935-1937年"后剧联"时期的一系列公演就成了话剧成熟的表征.换言之,陈本与葛本在内容上是互为背景的,两相参照着读,也许更接近中国话剧的本真状态.
话剧文学、中国、艺术形态、现代戏剧、制约关系、学术成果、舞台艺术、文学创作、文化定位、切入角度、经验教训、集大成者、古典形态、本真状态、现代化、剧作家、成熟期、陈白尘、转变、主线
I207.34
2014-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