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不成:工夫论视角下的荀子知识观
作为儒家学者,荀子在伦理与政治的意义上肯定了知识的价值,却殊少纯粹知识论的兴趣.在一种自我完善论的哲学背景之下,荀子提出“君子之学以美其身”,以主体的自我完善,而非外在的知识作为中心的关切.基于此,荀子认为知识的价值不在于知识自身,而在于伦理意义上的效用性,提出“君子审于礼也”,强调对知识的学习须以道德作为优先的价值取向.进而,这一知识观体现在早期儒家知识系谱的层面,荀子提出“隆礼义而杀诗书”,强调具有客观化品格的礼之于道德修养的基础性意义.另一方面,客观化的礼又需要通过人格的具象化(“师”)方能发挥其道德教育的功能.故而,荀子每每将“尊师”与“隆礼”对举,更将“尊师”置于“隆礼”之上.最后,在荀子的自然人性论之下,主体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不是作为先验的向善的自然倾向,而是作为一种先天的学以成善的能力而存在的.这显现出“学”的观念在荀子的工夫论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并有一种整体的意义.特别地,在荀子,学是一种“性伪合”(“合外内之道,一也”)意义上的“生成”,而非纯然的“外烁”.了解这一点,对于平实地把握荀子哲学的儒学史意义尤为重要.
荀子、学、工夫论、礼、君子
B222.6(先秦哲学(~前220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荀子的工夫论及其哲学基础研究”12CZX03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SKZZY2014082
2017-11-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1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