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共生模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257-5833.2006.01.022

广西文化共生模型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

引用
"文化"、"民族"等语汇的多义性和多向性,往往使得文化批判或民族主义成为左中右各派力量操控利用的权力话语.在实际运用中它们往往变成充满歧误、悖谬的场域.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的出色描述使我们深感此中的吊诡意味.当代种族、宗教、文化冲突愈演愈烈,后殖民主义、文化多元主义等理论盛行一时映射出现实的深切渴求.广西自古以来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态势由此便突显出现代意味壮族文化的"重生"、"崇智"、"广纳"的文化根性能否为深陷文化冲突而不能自拔的人们提供某种方剂或示范?在文化边际地带常常形成的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态势是否表明其间存在某种类似生态学的"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机制"?这些问题的解答不能仅仅依赖后结构主义的话语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身份视角或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文化多元观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展望,在衡量民族文化上常常彼此对峙的进化论尺度和形态论尺度都应该被一种更深刻的具有历史意味的哲学人类学尺度所统摄.马克思从"自然人化"出发指明了这种尺度的根基,列宁的"一个民族两种民族文化"的经典论断是对这种尺度的现实运用.只有从人的现实解放这一根本立足点出发,我们才有可能从这种理论的迷团和现实的荆棘中开辟出真正的坦途.

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文化共生、广西模型、自然人化

G03(文化的民族性)

2006-03-1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164-171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社会科学

0257-5833

31-1112

2006,(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