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支持组织中剩余骨高度与牙周膜面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
目的:利用曲面建模技术模拟牙周支持组织破坏进程,探讨剩余支持高度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residual support height,Ph)与剩余牙周膜面积百分比(the percentage of residual root surface area,Ps)评估牙周支持能力的一致性.方法:纳入15例患者的锥形束CT (cone-beam CT,CBCT)图像,共计420颗牙.利用Mimics软件重建3D模型,导入Geomagic软件进行曲面优化,最终在Solidworks软件中实现对牙根的精确划分,以此模拟不同的牙周支持高度,测量并计算Ph与Ps.检验不同牙位Ph与Ps结果的一致性.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牙组、尖牙组、前磨牙组牙周膜面积分别为冠1/3>根中1/3>根尖1/3,磨牙组牙周膜面积分别为根中1/3>冠1/3>根尖1/3.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面积最大,在牙列中占11.60%,约为下颌中切牙的3.18倍.所有牙位Ph与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上颌切牙组、下颌切牙组、下颌前磨牙组Ph与Ps差值的95%CI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内,其余牙位Ph与Ps差值的95%CI在一致性限度专业界值(-15%,15%)之外.结论:单根牙(上颌尖牙除外)剩余牙周支持高度可以较好地反映牙周支持能力:而对于多根牙,仅以二维指标牙槽骨吸收比值替代三维指标剩余牙周膜面积显然具有局限性,还需充分考虑牙根形态学差异,以明确牙周支持组织的破坏程度.
牙周膜面积、曲面建模、锥形束CT
29
R781.4(口腔科学)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16D01C251
2020-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98-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