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与上气道结构变化
目的:探讨12~14岁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拔牙矫治前、后髁突位置及上气道结构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作为实验组(n=27),另选择同期来院体检、无错(牙合)畸形健康人作为对照组(n=30).实验组给予拔牙矫治,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锥形束CT(CBCT)图像采集,对照组于体检时进行CBCT拍摄,使用Mimics 20.0软件处理数据.观察治疗前、后实验组患者髁突位置相关指标关节前间隙(Sa)、关节上间隙(Su)、关节后间隙(Sp)与上气道结构相关指标气道总体积(V总)、鼻咽体积(V鼻)、腭咽体积(V腭)、舌咽体积(V舌)、喉咽体积(V喉)、口咽体积(V口)、口咽段气道最小截面积(SMIN)、上气道于硬腭平面处矢状直径(APHP)、上气道于软腭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SP)以及上气道于会厌尖平面处矢状直径(APTE)的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前Sa显著大于对照组,Sp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Su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关节间隙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实验组Sa大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前、后实验组Sp及Su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关节间隙指数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实验组治疗前V 总、V舌、V口及SMIN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前V鼻、V腭 、V喉、APTE、APHP及APSP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V鼻、V喉、APHP及APT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V、V舌、V 腭、V日、SMIN及APSP均显著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拔牙治疗后,随着咬合关系、下颌平面及咬合平面变化,髁突前间隙减小,髁突位置由后退位恢复至中位,气道结构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增大.拔牙矫治可使骨性Ⅱ类高角女性患者髁突位置前移,上气道体积增加.
骨性Ⅱ类高角、拔牙矫治、髁突、上气道
29
R783.5(口腔科学)
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医科大学青年基金项目
2020-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81-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