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工程修复区早期牙移动压力侧牙周组织的改建
目的:探讨牙槽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牙移动时压力侧的牙周改建情况,为组织工程技术在正畸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通过拔除下颌第一磨牙并扩大拔牙窝,建立双侧牙槽骨的超临界骨缺损,分别以实验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beta-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支架复合构成的组织工程骨和对照组单纯β-TCP支架进行右侧和左侧骨缺损修复.术后8周,选取6只兔进行植骨区取材,评价2组的成骨效果.对剩余兔进行下颌两侧第二磨牙加力,近中向牵引4周.分别在加力后的第1、2、3、4周各处死6只动物,测量牙移动距离并制作组织学切片,通过H-E染色观察牙周组织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法计数压力侧破骨细胞数目.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8周,实验组成骨效果优于对照组.牵引4周后,正畸牙在实验组牙槽骨修复区内的移动量大于对照组.牵引第2、3、4周时,实验组移动牙压力侧的破骨细胞数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BMSCs复合β-TCP支架能够良好地修复牙槽骨缺损,邻牙在组织工程修复区内早期移动时,再生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有加速牙移动的趋势.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颗粒型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骨改建、组织工程、牙移动、兔
27
R783.5(口腔科学)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基金16140902202;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临床科技创新项目基金SHDC2015625
2018-11-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46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