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7248.2008.01.013
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轨迹的影响
目的:观察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对下颌侧方运动中下颌切点运动轨迹的影响,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应用Arcus DigMa三维下颌运动轨迹描记系统,检查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运动轨迹随人工(牙合)干扰部位变化而发生的改变.采用SAS 9.0软件包分析人工(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侧方运动中切点在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上的运动轨迹的相关性,并试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随着人工(牙合)干扰部位的后移,不论下颌向干扰侧或向非干扰侧运动,切点在矢状轴和垂直轴的运动距离均无显著规律,与人工猞干扰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而在水平轴则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并在水平轴上得到人工(牙合)干扰部位与下颌切点运动距离的直线回归混合效应模型.向干扰侧运动时,(y)=8.2262+0.1082x1,δ=0.1786,P<0.001;向非干扰侧运动时,(y)=9.1098+0.07099x1-0.02650x2,δ=0.05989,P<0.001.配对t检验比较发现,下颌向干扰侧运动时,切点在水平轴的运动距离大于向非干扰侧运动时.结论:随人工猞干扰部位的后移,侧方运动中,下颌向外侧的可移动幅度增大,并呈现一定的线性规律.
(牙合)干扰、下颌运动、运动轨迹
17
R783.6(口腔科学)
上海市重点特色学科建设项目T0202
2008-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