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弹出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0692.2014.11.022

火不思:弹出草原上的天籁之音

引用
一、火不思的历史来源<br>  最早的火不思约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种由我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创造的弹拨乐器,它以羊肠为弦、挖木为槽,琴轸并列一侧。相传西汉元帝时,王昭君被选出塞,在去匈奴的路上,王昭君的琵琶坏了,让匈奴人模仿制作了一把新琴,这就是火不思的前身。由于仿得不是很好,王昭君看后笑着说:“浑不似”,由此火不思历史上又音译作胡拨四、琥珀词、浑不似等。发展到元朝,火不思成为有历史记载的蒙古族传统弹拨乐器。传统的火不思形似饭勺,通体用红木等硬木制作,全长80厘米,共鸣箱较小,呈半葫芦形,下半部蒙以蟒皮,面宽12厘米;琴头平顶无饰,弦槽后开,左侧横置四轸;颈细而长,表面为按弦指板,平滑无品;张四条丝弦,音色富有浓郁的草原特色。火不思明代盛行、清朝时列为国乐,用于宫廷宴会或王室盛会演奏,后来广泛流传于中国新疆、内蒙古、甘肃北部及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等地,成为沟通蒙、汉及各民族之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纽带。遗憾的是,火不思的传统制法在清朝后期失传。

王昭君、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弹拨乐器、历史来源、制作、游牧民族、音乐文化、匈奴、清朝后期、历史记载、交流融合、北方草原、云南省、内蒙古、蒙古族、葫芦形、汉元帝、共鸣箱、各民族、中国

I20;K28

2014-12-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54-5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实践(思想理论版)

1004-0692

15-1002/D

2014,(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