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勃发展的云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的炮声再一次地震憾了中国大地,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一时危在旦夕。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东、中部地区很快沦陷,内地的众多机关学校被迫纷纷陆续向西部、西南地区转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云南地区成为了抗战时期重要的后方基地。各种为抗战服务的艺术形式在云南都异常活跃,如戏剧、音乐、电影等蓬勃发展。在当时的云南社会,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为了唤醒民众的抗战意识,凝聚民心,就必须采取一种广大群众可以接受,容易理解,传播迅速的艺术形式。而在这众多的艺术形式之中,音乐恰恰符合这种需要。这就注定了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成为了敌后抗战文艺活动中最为普遍,最为“时尚”的形式。纵观云南的整个抗战音乐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具有群众性质的歌咏运动,充斥了整个云南的抗战音乐文化。这些群众性质的救亡歌咏运动为推动云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成为了云南抗战文化上的一大特色。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蓬勃发展
J609.2;G259.297;G728.8
2015-05-0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