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4-8804.2022.01.003
盐制自由化改革的治理逻辑清代中期的地方游民与盐制变迁
19世纪上半叶,为应对食盐专卖制度出现的种种弊病,清政府推动了一系列盐制 自由化改革,其中以河东的课归地丁和淮北的废引改票最具有代表性.河东与淮北的改革均改善了当地盐业的财政收入和经济绩效,但在治理效果上的差异导致其制度命运出现分叉:河东改革引发了蒙古贩私盐集团问题,因而被废止,而淮北改革化解了民间集团贩私盐的隐患,获得了更稳定的制度生命.河东、淮北的盐制改革在治理效果上的不同,主要源于两地在私盐利润和游离人口上的差别.清嘉庆时期以后,地方游民的增加凸显了 自由化政策的治理意义,使自由化改革具备了更坚实的现实基础.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两场改革中食盐制度与社会群体的互动,重新审视传统国家、经济制度与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
食盐专卖制度、自由化改革、社会治理
42
2022-04-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2页
6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