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7-6522.2009.04.008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中国内地的电影文化面貌一直处于急剧的变化之中.十年之间自上而下的经济体制改革,加剧了国有电影制片厂面临的资金负担.当这些现实压力迫在眉睫时,一种标新立异的 "小众电影"在国有制片厂的围墙内外蔚然兴起.代表着此类电影的主要是笔者和同行们称之为"都市一代"的导演及其拥趸.实际上,这种都市电影所拥有的社会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小众"的范围.这不仅由于它刚刚兴起,更是因为它非同一般地专注于19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结构和城市身份的破坏与重建."都市一代"电影带着独立徽章.虽然"独立"意味着重重负累,却仍然可以说这是它最为重要的属性,很多更年轻的导演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其在体制和资金上的独立性.他们辞去了国有制片厂分配的工作,投入到小成本的地下电影中,而且在未得到官方许可的情况下参加国际电影节.从这个意义上说,"都市一代"同由国家教育和分配工作的前几代导演最关键的区别就在于不同的社会身份、专业身份和美学观点.作为"都市一代"的一个重要分支,"业余电影"的出现与新纪录片运动十多年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该运动与实验叙事电影发展轨迹平行,有时相互交叉,从技术手段来看,"业余电影"作为一种电影实践的民主形式,对其概念形成及广泛传播发挥重要催化作用的不是笨重的胶片摄像机,而是视频摄像机以及更时兴的数码摄像机和编辑软件.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致勾画出世纪之交迅速涌现的影迷俱乐部团体及其新的观看方式,强调了"都市一代"作为一个用来描述和分析的范畴所具有的广阔的经验范围以及概念上的种种可能性.作为分散在各地但却通过互联网和参观活动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力量,这些地方小团体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的草根运动.从私人性的影吧,到游牧式的影迷俱乐部,再到特定类型的电影形式(尤其是短片和DV电影),它们把这种草根运动包装成了潜力巨大的"小众"电影,这种潜力足以令电影的知识和实践从此转型.
社会转型期、中国都市电影、小众电影、独立电影、都市一代
16
J902(电影、电视艺术理论)
2009-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8页
9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