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6X.2001.09.044
种植体周围炎
种植体周围炎指发生于种植体周围软硬组织的炎症,如果治疗不及时,将导致持续的骨吸收和种植体—骨界面的脱整合,最终使种植体松动、脱落。
1 病因
1.1 微生物牙菌斑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始动因子。种植体周健康部位的菌斑内主要含G+需氧或兼性厌氧菌;当软/硬组织存在炎症时,种植体周菌斑主要由G-厌氧菌组成。部分缺牙患者口内残留的天然牙牙周袋可作为致病菌的贮库,使致病菌传播定植于种植体周,引发炎症反应,故施行种植义齿前必须彻底治疗口腔中天然牙的牙周炎。
1.2 生物力学负载过重牙合负载过重是种植体周围炎发病的重要促发因素,其可导致种植体—骨界面产生微小骨折,形成垂直骨吸收,继而上皮和结缔组织根方增殖移行,包绕种植体。可导致种植体生物力学过载的因素有:①义齿牙合接触关系异常;②义齿上部结构固位差;③单端桥体长度过大;④种植体排列位置异常;⑤上、下牙合骨关系异常;⑥种植体周围无牙周膜。
2 临床表现
2.1 口腔卫生状况因种植体周围炎主要是由于口腔卫生不良,菌斑刺激所致,因此,口内残留天然牙、种植体及基台表面常会有菌斑和牙石堆积。
2.2 种植体周粘膜炎一般类似牙龈炎的表现,如粘膜红肿,探诊出血,甚至溢脓。亦可表现为软组织增生性炎症,即增生性粘膜炎。
2.3 种植体周围组织炎病变可能已突破粘膜屏障及骨组织,可有附着丧失及骨吸收,形成种植体周袋。根据X线片显示的骨组织破坏的严重程度,种植体周围炎可分为四期。Ⅰ期:轻度骨吸收;Ⅱ期:中度骨吸收伴个别垂直吸收;Ⅲ期:中至重度骨吸收并有广泛的环状骨缺损;Ⅳ期:垂直骨吸收,种植体周各壁垂直吸收,骨壁破坏。晚期种植体周围炎的X线片示种植体—骨界面出现透射影,说明有纤维组织介入,常伴有种植体松动,而一旦出现临床可见的松动,表明炎症已完全破坏骨整合,只能拔除失败的种植体。
3 治疗
与牙周炎的治疗方法相似,包括初期的保守治疗和二期手术治疗。其基本原则是去除菌斑,控制感染,消除种植体周袋,制止骨丧失,诱导骨再生。
3.1 初期治疗①去除病因:包括机械清除天然牙面及种植义齿上的菌斑、牙石,并打磨光滑;调牙合去除不利的过重咬合负荷。②抗菌药物:包括用氯已定含漱或龈下冲洗;局部放置甲硝唑等缓释剂;全身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等。
3.2 手术治疗初期治疗控制炎症后,部分病例可进一步作手术治疗。
3.2.1 切除性手术即翻瓣术。翻起组织瓣,清除袋壁肉芽,使袋变浅;修整骨外形,清除种植体表面的菌斑牙石使之光滑,恢复其生物相容性。
3.2.2 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BR)生物学机制是将生物膜覆盖在骨缺损区的骨组织表面,作为一屏障将软组织与骨组织隔开,防止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来源的成纤维细胞长入缺损区,保证生长较慢的骨细胞顺利增生并充满整个骨缺损间隙。可在4~8周取出膜,此时间隙已充满新生骨样组织,经过咬牙合负载的功能调整,可刺激其成为成熟骨组织。
4 预防和防止复发
为预防种植体周围炎和维护种植后牙周的健康,应做到:①选好适应症,术前应常规治疗口内天然牙牙周炎。②种植体及其上部结构的设计应有利于菌斑控制及均匀分散牙合力。③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手术中严格无菌操作。④术后应定期复诊,定期洁治,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
种植体周围炎、骨组织、手术治疗、骨吸收、菌斑、天然牙、炎症、牙周炎、牙合、生物力学、口腔卫生、骨缺损、骨界面、种植义齿、粘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上部结构、结缔组织、垂直吸收、初期治疗
41
R78(口腔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