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266X.2001.09.043
牙周病的药物治疗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牙周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进一步明确,治疗上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序列方案,除基础治疗之外,药物治疗在控制和消除病因及调节宿主免疫方面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础治疗(洁治、刮治、根面平整)是牙周病最基本而有效的方法,但受牙齿解剖条件、牙周袋深度及术者操作技巧等因素影响,单纯基础治疗常不能彻底消除附着于牙周组织上的菌斑微生物及牙石。此外,基础治疗对牙周组织内已发生或正发生的炎性免疫损害亦无能为力,故药物治疗对阻断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注意的是除急性牙周炎以外,任何时候牙周病的治疗均应以基础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只作为辅助治疗。
1 全身用药
1.1 咪唑衍生物主要包括甲硝唑(MNZ)和替硝唑(TNZ)。MNZ又称灭滴灵,对厌氧性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球菌和杆菌均有较好的作用,可有效地杀灭病变牙周组织内的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酸杆菌、螺旋体和可动杆菌,是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的首选药物。TNZ是硝基咪唑类衍生物,与MNZ相比其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抑菌效果更明显。咪唑衍生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偶见呕吐、腹泻、肢体麻木等,用药时应注意观察。
1.2 四环素族药物四环素族药物抗菌谱广,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螺旋体,产黑色素类杆菌,具核酸杆菌、牙龈类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可有效地控制牙周组织内的可疑致病菌。有研究表明,四环素族药物具有抗胶原酶的活性,可有效地阻止牙周组织的吸收。米诺环素为长效、高效四环素类药物,抗菌作用强,而抗菌谱与四环素相似;口服吸收迅速,半衰期长,对龈下致病菌的控制具有良好效果。
1.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常用药物为螺旋霉素,其对革兰氏阴性细菌作用明显,对革兰氏阳性细菌及某些螺旋体亦有抑制作用。能有效抑制牙周组织中的变形链球菌、粘性放线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及螺旋体等。螺旋霉素与MNZ或TNZ联用,对改善病变牙周组织牙龈出血、牙周溢脓及牙周脓肿等疗效显著。
1.4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常用的有阿司匹林、消炎痛、布洛芬等,其在结构上属不同类别,但均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研究表明,牙周病患者牙龈及龈沟液中P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人,而口服NSAID类药物可使血液中PG浓度下降,骨吸收减少,骨形成增多,对保存牙槽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局部用药
由于全身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可导致菌群失调,因此局部用药目前已成为治疗牙周病的发展趋势。
2.1 局部用控释抗菌药控释药是以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空心管或薄膜为载体,将药物置于其中的一种特殊剂型。应用时直接放置于牙周袋内,缓慢释放,使病变牙周组织局部药物浓度提高,而正常组织内药物浓度较低,其局部抗菌作用强,对口腔内微生态系统影响小,目前常用剂型有四环素、MNZ、二甲酰四环素、洗必泰等。
2.2 漱口液漱口液对控制龈上菌斑沉积,减少口腔总菌量具有一定效果。常用的有0.1~0.2%洗必泰液,1∶5000高锰酸钾液等。尽管漱口液临床应用较多,但因其在口腔内存留时间短,用药次数多,且长期应用易致口腔菌群失调,因此其应用前景不及控释抗菌药物广阔。
2.3 碘制剂主要为碘甘油、碘酚等。
2.4 其他局部用H2O2氧化疗法、碘氧疗法等,对减轻局部炎症反应,改善局部代谢均有一定疗效。
牙周病、牙周组织、四环素族药物、基础治疗、产黑色素类杆菌、局部、咪唑衍生物、药物治疗、螺旋体、革兰氏、应用、漱口液、抑制作用、药物浓度、牙龈、螺旋霉素、口腔、控制、抗菌作用、菌群失调
41
R78(口腔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