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来做珍酒客
公元 427 年深秋,六十三岁的陶渊明意识到自己行将离开人世的"逆旅",回归死亡的"本宅"时,写下了那篇著名的《自祭文》.这是一篇极为平静,丝毫没有情感起伏的赋文:"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本黄落."诗人至此终于成功地将自己的一生兑换成了草木生长与零落的过程,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终至圆满.如果说,陶渊明执着而旷达的人生中还存在着稍许遗憾的话,那么,这遗憾就是:"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拟挽歌辞·其一》);"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拟挽歌辞·其二》).在陶渊明的人生观中,"酒"从来就是一架通向"道"的云梯,饮酒的目的在于摆脱俗世的羁绊,将自我从社会人的角色里解救出来,让生命回归到自然人的本真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如今看起来并非难事,但在当时,在"学而优则仕"的社会集体规范下,要想真正做到,做彻底,却非常不易,他必得以"固穷""守真"为代价,才有望成全其"素志".而陶渊明之所以能够以"人德"的形象传诸于后世,就在于他克服了这些人生之难,在"醉客"与"醒客"之间找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
2023-05-1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