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爱画画的少年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559-7218.2015.09.016

那个爱画画的少年

引用
我与曹琼德相识,是在1970年代的中期。当时在我眼里,他几乎还只是一个少年,之后我便一直叫他小曹。除了少年人常会有的几分腼腆之外,他留给最为突出的印象就是温和。温和总是与不张扬连在一起的,照说不太会显得“突出”,但小曹的温和就是显得“突出”。那是一种从里到外透出来的温和,只要他人在那里,你就不会感觉不到。有朋友向我介绍说,小曹爱画画,人虽年轻却已画得相当出色。我倒不觉惊奇。当其时,文化被大革命了,文苑寂寞,艺林萧索。文化那种东西却在民间“死灰复燃”(当年大批判常用语),一代失学青年中奋起自学者不在少数。而且,爱读书的、爱想事的、爱画画的、爱音乐的、爱写诗的……高调一点说就是爱智、爱美(因而必爱自由)的人三五成群地聚成了一个个“朋友圈”(借当今微信用语),自己营造并过上了文化生活,也可以说是精神生活或心智生活。怎么称呼倒不要紧,总之是文化大革命执意不想让人过的生活。那固然是一种反抗,但一多半也是一种饥荒反应。如果所有的食物都被禁止食用了,你除了不服从还能有什么其他选择?我记得在1977或1978年,电影《刘三姐》被允许重映,若干人如患饕餮症一般地看了一遍又一遍。我有一个熟人,竟看了37遍!据说超过此数的还不乏其人。如今有一个常用词叫“审美疲劳”,看37遍而不觉疲劳者,其“审美饥渴”的严重程度也可想而知。我们确实经历过精神饥荒,并因此知道“精神食粮”这种东西是有的,那差不多是我们的日常必需品。我们还从亲身体会得知,“精神食粮”不怕分享,越是分享越是丰盛,仿佛分享不是一种消费行为而是一种生产行为。因此,那场精神饥荒才聚集起那么多的朋友圈。后来我了解到,那是遍布全国的一种景象,说是一种历史奇观也不为过。

2015-06-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6-13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山花

0559-7218

52-1008/I

2015,(9)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