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559-7218.2014.18.038
论生态批评中国本土化研究
生态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并于90年代迅速向全世界波及。根据胡志红老师的观点,中国生态批评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初见端倪。至今,这一舶来品入驻中国已十余载,尤其是新世纪后的这些年,可谓是其繁荣兴盛期。2007年刘文良老师在《当前生态批评理论研究的缺失》一文中总结了我国生态批评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一是对西方生态批评研究的部分成果进行了初步的译介和评论;二是考察了生态批评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历程,宏观思考了生态批评的内涵、建构原则和发展走向;三是初步发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并逐步将其转化为生态批评的话语资源。”[1]相距这一总结已过去几年了,中国生态批评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多,除了继续介绍西方生态批评理论方面的成果,以及继续思考生态批评的内涵、原则和走向之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逐渐成为了一些学者关注的焦点。但是对这些研究结果仔细考察,很多有关我国生态智慧的研究不过是在为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做佐证。我们为何不能利用这一优势和生态危机的全球化语境,为我国文论研究赢得一次在国际上抛头露脸的机会,打破我国文论长期被谴责已“失语”的状况呢?因此,进行生态批评中国本土化研究,建构我国自己的生态批评理论是有必要的。本文将就生态批评中国本土化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内容做简要的阐述。
生态批评、中国本土化
I712.074;I06;I106.4
四川省教育厅项目13SB0117
2014-09-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