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女神》的当代诗学意义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0559-7218.2014.16.029

郭沫若《女神》的当代诗学意义

引用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人们对《女神》的评价并非一成不变的。作为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也是新文学早期的代表性诗歌文本,《女神》自1921年8月由泰东书局出版后,对之褒奖之声不绝如缕。郁达夫曾以极为恳切的语气断称,新诗“完全脱离旧诗的羁绊自《女神》始”[1];冯至认为《女神》是他诗歌创作的启蒙导师,并说:“郭沫若的《女神》、《星空》和他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相继出版,才打开我的眼界,渐渐懂得文艺是什么,诗是什么东西。”[2]闻一多对《女神》的夸赞就更不用说了,他先后撰写了《〈女神〉之时代精神》、《〈女神〉之地方色彩》等几篇文章来评析《女神》的诗学特征,对《女神》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尤其在《〈女神〉之时代精神》一文中,闻一多开篇即言:“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新诗呢”,并高度赞扬“《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肖子”[3]。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的历史陈述里,《女神》也一直被视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文学史家态度统一地评价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几乎毫无二致地将郭沫若摆放在中国新诗史上最显赫的位置加以书写。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至今,随着“重写文学史”学术实践的逐步展开,郭沫若的诗歌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女神》的艺术神话也被彻底打破,对它的质疑和否定之声一定程度上盖过了对其颂扬与肯定之声,甚至有论者对郭沫若从人品到创作都给予了全盘否定。

郭沫若、诗学意义、当代诗学

I207.22;I046;I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科研项目GY2011A05

2014-09-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27-12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山花

0559-7218

52-1008/I

2014,(1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