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0559-7218.2009.08.025
"疯女人"形象解读的缺失及应有追求——以《简·爱》的相关解读为例
@@ 纵观外国文学画廊,从整个19世纪到20世纪,许多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塑造了疯女人形象.我们可以列举出长长的名单: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长篇小说<简·爱>(1847)中,塑造了被丈夫罗切斯特关在阁楼上无人问津的疯女人伯莎,悬置在罗切斯特和简爱之间;美国作家霍桑在<红字>(1850)中也塑造了一个类似疯女人的形象,即经常出没森林中的巫婆;在近一个世纪后,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创作了<蝴蝶梦>(1938),其中,麦克西姆的亡妻吕贝卡虽是作为一个"死魂灵",但她却幽灵一般,无处不在地充斥在"我"的生活中,在小说叙事功能上,其扮演的角色与"疯女人"无异;1973年出版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第二部作品<秀拉>中,走出了疯狂且叛逆的黑人女性秀拉;而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社会诞生的西尔维娅·普拉斯的<钟形罩>中,作者则索性采用了女叙事者进行疯癫叙事;同为美国作家,夏洛特·波金斯·吉尔曼在其短篇小说<黄色糊墙纸>中,则突破了以往作家关于疯女人的叙事传统模式,不是像以往作家那样呈现一个已经成为疯女人的对象,而是叙述了一个女人如何被逼疯的过程.
形象解读、疯女人
G206;I206.7;I106.4
2009-06-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