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与抑癌基因p 16突变在食管鳞癌中相关研究进展
食管癌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死亡率较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在我国癌症发病率中居第四位,以食管鳞状细胞癌多见。早期多无明显特异性症状,常被忽视,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如吞咽困难、吞咽痛、胸骨后疼痛、声音嘶哑、体重下降等,多为中晚期,预后较差。因此针对其病因进行预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食管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其病因学研究,目前已证实其发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多步骤的长期过程。年龄、性别、民族、遗传、生活习惯、环境、营养状况、化学、生物、相关疾病以及癌前病变等均与其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1]。不同国家和地区食管癌的病因也不同。经广泛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欧美国家,吸烟、饮酒是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2];在亚太地区,如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咀嚼烟叶及槟榔与当地食管癌高发有关。而在我国,长期过量摄入亚硝酸盐,进食粗、硬、烫食品,真菌、病毒污染食物,营养物质水平失衡成为食管癌发病的主要原因[1]。1982年由Syrjanen首先提出HPV感染与食管癌的发生有关[3]。1987年我国学者周健等首次在国内进行食管癌与HPV感染关系的研究[4]。近年来众多研究结果显示,HPV感染是食管癌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5,6]。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在食管癌组织中HPV感染率较低,不是导致食管鳞癌的病因[7]。这使得HPV感染是否是食管鳞癌的病因,其导致食管鳞癌发生的机制是什么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p 16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直接作用于细胞周期的抑癌基因。其功能和表达情况在HPV感染导致宫颈癌中研究颇多,但对其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及HPV感染是否影响p 16基因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研究甚少,其是否是食管鳞癌发生的重要机制已经受到关注。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抑癌基因、食管鳞癌、食管癌、发病、病因学研究、消化道恶性肿瘤、食管鳞状细胞癌、流行病学调查、癌发生、胸骨后疼痛、直接作用、相关症状、营养状况、营养物质、亚硝酸盐、亚太地区、相关疾病
R73;R75
2014-08-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