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革命与远方的“沦亡”——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叶赛宁之死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4-9142.2019.02.012

眼前的革命与远方的“沦亡”——19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眼中的叶赛宁之死

引用
1925年底的叶赛宁自杀事件在中国经历了从“个人化”到“阶级化”的阐释过程.这一事件的能量在1927年上海、广州与武汉的清党政变相继爆发之际,得到了鲁迅、蒋光慈和冯雪峰等人不同角度的释放.鲁迅对“叶赛宁之死”的思索与他“广州时期”见证过的“恐怖”与大时代中的“沦亡”紧密相关;蒋光慈在叶赛宁身上找到了自己从革命前线后撤之际对“乡情”的精神需要,并对他的自杀作出了哀歌般的描述;冯雪峰在1929年对“叶赛宁自杀事件”不同角度的翻译,体现了他对革命青年普遍的政治苦闷有着从“宽大”到“清算”的态度调整.对“叶赛宁之死”的解释方式的变化,既反映出了大革命后的“阶级批判”话语的生成过程;也折射出中国革命文学家在面对革命的风暴时,共通的“苦闷”下对待“痛苦”不同的态度.

鲁迅、蒋光慈、冯雪峰、叶赛宁之死

K835

2019-05-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98-106

相关文献
评论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