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变化视角下的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机制——以佛山市南海区为例
以佛山南海区为例,采用遥感、土地利用调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多种数据,运用遥感影像人机交互解译、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田野调查、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1987年以来南海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土地产权变革的响应.结果发现,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分为3个阶段:即土地有偿投包制阶段(1987—1992年)、土地股份合作制阶段(1993—2002年)和土地紧缩及"三旧"改造政策下的政府主导模式阶段(2003—2013年),这3个阶段土地产权的演化具有以土地的"所有"为中心向以"利用"为其中心转变的趋势,这是市场需求和资源利用高效化发展的结果,也是土地由资源转变为资产及资本的过程.南海区土地产权变化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性及规律性.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段变化的速度、强度和结构等对土地产权变化的响应明显,其空间格局也同样呈现"农用地集聚—乡村工业化破碎格局—集聚与破碎化共存"3个阶段性变化特征.南海区土地利用变化是众多内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诱致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及调节机制.宏观上,土地股份制改革和分散的管理体系导致了土地利用的粗放扩张和破碎化格局;微观上,不同土地利用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土地收益分配方式及产权割裂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原因.未来经济转型与土地再开发过程中,如何针对土地产权变化新趋势,兼顾各利益相关方的诉求,构建利益共享机制是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和空间优化的关键.
土地产权、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佛山南海区
39
F301.2(农业经济理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7710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3YJA790074;广东省高等学校国际暨港澳台科技合作创新平台项目2014KGJHZ009
2019-05-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06-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