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7年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统计特征
利用2013-2017年6-8月FY-2E和FY-2G地球静止卫星相当黑体温度(Black Body Temperature,TBB)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夏季东北冷涡下东北地区MCS的分布和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 MCS的活动具有明显的月际变化和日变化特征,6月对流活动最活跃.MCS的主要移向是东、东北和东南,平均移动距离3.99个经纬距.(2)MCS成熟时刻的面积、偏心率和生命史均小于江淮地区以及中国中东部,云顶高度低于江淮地区,整个生命史表现出发展快消亡慢的特征,与江淮地区相反.(3)基于MCS的定义得到的Z标准,对2016-2017年的MCS作了统计分析并与J标准统计得到的MCS进行对比,得出,两种定义下的MCS环境场特征基本一致,主要表现为MCS多生成于500 hPa槽前和槽后,对流层高层MCS位于双急流之间靠近北支急流的辐散区,南侧急流高度在200 hPa,北侧的急流高度在250 hPa.低层,位于低空急流左侧,低涡南侧、东南侧,有较强的水汽和动量输送.槽前生成的MCS南侧中层存在垂直反环流向MCS输送干暖空气与位涡,槽后生成的MCS两侧均有大值位涡向其输送,同时北侧冷干空气的输送使锋区及上升运动加强,更有利于MCS的形成.(4)两种标准下的MCS造成的降水明显不同,在统计强降水方面Z标准要优于J标准.由于Z标准空间与时间尺度较小,统计得到的MCS较多;但同时会遗漏部分相对弱的MCS.
中尺度对流系统、统计特征、动态合成分析、双急流、东北地区
40
P445(天气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2020-08-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3页
34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