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部地区夏季干旱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环流、海温异常
基于CRU逐月降水和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EMD)方法,分析1948-2016年中国中部地区夏季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其对应的环流、海温异常,进而解释不同时期影响干旱发生的背景场有何不同.结果 表明,中部地区夏季降水以年际变化为主,周期长度为3.8a和6.9a,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足20%.然而,各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不同时期干旱事件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1960s、1970s,降水年际变化偏弱,相反地,多年代际变化正处于负位相的极小值期;1980s、1990s,多年代际变化位相转正;2000s初,年际变化明显增强.此外,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尺度降水变化对应的环流、海温背景场,发现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及其引起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大西洋北部海温异常激发的纬向波列以及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1970s末PDO位相转变伴随的东亚夏季风突变是分别解释降水年际、年代际和多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进而揭示影响中部地区夏季干旱发生的关键因子及其相对重要性.
中部地区干旱、夏季降水、环流和海温异常、多时间尺度、EEMD方法
39
P426.614(气象基本要素、大气现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625019
2019-07-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0页
386-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