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与彼岸之间——由《遐迩贯珍》看19世纪中叶中国民众的海上生活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此岸与彼岸之间——由《遐迩贯珍》看19世纪中叶中国民众的海上生活

引用
19世纪中叶,海洋是一个权力的"公共地",沿海地区则是一个典型的"边际地带".此岸,清政府及其地方代表--士绅,在边际地带的控制力有大有小,从而导致洋人和地方会党在通商口岸的势力各不相同,因此,不同权力之间角逐所造成的民众移民海外的内推力也就有大有小.在公共地海洋上,些许的秩序来自口岸城市权力的辐射.辐射区之外,移民的命运就由海盗、奸商、台风等来决定了.彼岸,又是一个边际地带,不同的是踏上彼岸的中国民众变成了客居者.作为公民,国家这把伞,不再为他们遮风挡雨.对这样一个艰难历程,发行于1853年8月至1856年5月的<遐迩贯珍>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本文把<遐迩贯珍>的每月新闻信息--"近日杂报",连缀成一个空间过程和历史事件,即中国民众的海上生活.中国民众海上生活之所以艰难,原因在于,首先从国家制度来看,海外华人被清政府视为弃民,自然对其"无可悯惜".其次,客居华人所采用的基层社会组织--会馆,与西方市民法制社会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制度性冲突.再次,客居的中国民众,因性别比例失衡,不仅自己无法在海外落地生根,还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使华洋之间严重对立.长期存在的西方种族主义和中西宗教差异,进一步激化了华洋之间的冲突.这种隔阂与冲突,最终导致中国民众没有在大洋彼岸获得相应的生存空间和话语权力.

通商口岸、海上生活、政治地理

75

K25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2007B052

2010-10-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72-88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清史研究

1002-8587

11-2765/K

75

2009,75(4)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