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电门控4D-CT量化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及外放边界研究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基于心电门控4D-CT量化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及外放边界研究

引用
目的 心跳引起的冠状动脉运动是影响其剂量评估精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应用心电门控(electrocardiography-gated,ECG-gated) 4D-CT测量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随心跳运动的位移,并依此确定胸部肿瘤放疗中冠状动脉分叉口的外放边界.方法 选取2015-04-01-2017-04-30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怀疑有心脏疾患的女性患者37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吸气屏气下ECG-gated 4D-CT增强扫描,并确诊无器质性病变.分别选取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口(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bifurcation,LM)、第一对角支分叉口(the first diagonal branch bifurcation,D1)、第二对角支分叉口(the second diagonal branch bifurcation,D2)、左前降支末梢(the caudal por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APX)、钝缘支分叉口(the obtuse marginal branch bifurcation,OM)、第一支右室支动脉分叉口(the first right ventricular artery bifurcation,V)及锐缘支分叉口(the acute marginal branch bifurcation,AM)这7个分叉口进行勾画.计算各分叉口在左右(left-right,LR)、头脚(cranio-caudal,CC)、前后(anterior-posterior,AP)方向上的位移,以每位患者心脏收缩末期分叉口矩心坐标值为基准,计算其外放边界.结果 冠状动脉主要分叉口在LR、CC和AP3个方向上的位移,LM分别为7.5、6.2和6.2 mm;D1分别为5.7、5.7和6.5 mm;D2分别为5.3、7.1和6.3 mm;APX分别为6.4、7.7和4.6 mm;OM分别为11.8、11.8和10.8 mm;V分别为15.4、17.4和18.4 mm;AM分别为15.4、18.7和21.8 mm.冠状动脉分叉口在LR、CC和AP 3个方向上的外放边界,LM分别为3、3和3 mm;D1分别为6、3和3 mm;D2分别为3、3和3 mm;APX分别为4、4和4 mm;OM分别为4、6和5 mm;V分别为6、8和7 mm;AM分别为6、8和7 mm.结论 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的异质性决定了冠状动脉分叉口应作为独立的危及器官,并给予个体化的外放边界.

4D-CT、冠状动脉分叉口、位移、外放边界

25

R730.55(肿瘤学)

2018-10-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186-118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1673-5269

11-5456/R

25

2018,25(1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