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目的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浸润性癌,易发生淋巴管、血管侵犯,但对其预后的认识仍存在分歧.本研究拟探讨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形态学观察并评估2006-06-19-2015-10-28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确诊的89例乳腺IMPC中微乳头状结构的比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R、PR、HER2及Ki-67的表达,并对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肿瘤内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ER阳性率为85.7%,高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57.1%)和<25%组(40%),P=0.013;单纯性IMPC组伴脉管瘤栓比率为58.8%,高于混合性IMPC组的32.4%,P=0.018.随访资料显示,微乳头状癌比例>50%组复发/转移率为9.1%,低于微乳头状癌比例25%~50%组(28.6%)和<25%组(40.0%),P=0.047.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微乳头状癌成分>50%组无瘤生存期长于微乳头状癌成分25%~50%组与<25%组,χ2=4.296,P=0.038;ER阳性组无瘤生存期长于ER阴性组,χ2=5.324,P=0.021;原发肿瘤T1组无瘤生存期长于T2组,χ2=7.302,P=0.026.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未发现,影响乳腺IMPC无瘤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IMPC虽然易于发生脉管侵犯,但其侵袭性、转移能力及恶性度并不因而增高;原发肿瘤大小、ER状态、微乳头癌比例可能与其预后相关,但有待扩大样本及更长期随访数据的支持.
乳腺癌、浸润性微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预后
24
R737.9(肿瘤学)
2017-07-1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61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