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的气候学定义和区划
三伏由秦汉时盛行的五行学说延伸而来,主要指中原地区气候上一年中最闷热的一段时期.利用1960~2004年我国范围内432站观测的逐日最低(Tmin)、最高气温(Tmax)和湿度值构建人体舒适度指数(THI),并分三伏区、准三伏区、潜在三伏区和非三伏区辨识了我国的气候三伏特征及其在时间上的跃变,得到华北、江淮和江南3个地区三伏入伏日期在7月4日~7月25日之间波动,多年平均的入伏时间(及伏期长度)分别为:华北7月16日(26天),江淮7月16日(29天),江南7月13日(34天);就多年平均而言,三伏强度在江淮区域最强,江南稍弱,华北最弱.各地以Tmin为指数计算的THI(Tmin)大致都呈现上升趋势,而以Tmax为指数计算的THI(Tmax)则表现出更多的年代际波动.
三伏、气候、季节循环、极端闷热阶段、人体舒适度指数
16
P467(气候学)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421401、2006CB400503
2012-02-2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8页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