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2-6819.2012.16.036

1983-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结构特征演变分析

引用
为明确退耕还林前后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演变规律,以长武县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内涵,采用GIS技术和定量指标,对1983年、1993年和2009年黄土高塬沟壑区耕地数量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武县3个时期的耕地数量分别为292.1、181.3和159.2 km2,耕地减少主要位于0~2°,>15~25°和>25°坡度耕地,相对于1983年、1993年分别下降了29.6%、48.9%、60.1%和15.6%、15.7%、48.8%,耕地与其他地类的相互转化频繁.该区0~6°缓坡耕地主要转化为园地和居工地,>15°的陡坡耕地主要转化为林地和未利用地(荒草地).结构分析表明耕地数量的坡度分布趋于合理,缓坡耕地空间结构上向均匀性、核心板块的团簇式发展,陡坡耕地主要以核心斑块的分散分布为主.耕地在过去30 a是一个优化的过程,其结构演变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和农业集约化发展.1983-1993年期间的退耕为种植业效益驱动下农户自发性质的退耕或者弃荒,1993-2009年期间则是科学宏观退耕并对前期自发退耕地和弃荒地的整理利用.该文为区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土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结构、耕地、数量结构、空间结构、黄土高塬沟壑区

28

F301.24(农业经济理论)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SCX-YW-09-07

2012-12-1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9页

232-239,封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农业工程学报

1002-6819

11-2047/S

28

2012,28(16)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