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6819.2012.02.043
纳米二氧化硅在稻秸上的形态分布及制备工艺
为了实现农作物稻秸的多层分级利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分析仪分析硅在稻秸单元表面的存在形式和分布形态,并进一步利用稻秸制备成微纳米二氧化硅,探讨热解温度( 575、675、775℃)和热解时间(2、4h)对二氧化硅得率和粒径的影响.研究表明,硅主要以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于稻秸表面的颗粒物区,质量分数达12.8%.热机械处理可以减小硅的粒径.在相同的热解温度下,热解时间从2h增加到4h,二氧化硅颗粒粒径逐渐增大,并且使纳米二氧化硅得率保持在8%以上..在相同的热解时间下,热解温度上升使得二氧化硅粒径变大.球磨处理可以改善二氧化硅颗粒的团聚现象,并且使粒径从18.94μm下降到6um以下,处于小于100 nm的比例增多.研究结果为以稻秸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硅提供参考.
秸秆、热解、高能球磨、纳米二氧化硅、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仪
28
TK6(生物能及其利用)
江苏省属高校自然科学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8 KJA220001;南京林业大学高学历人才项目163020059
2012-07-0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25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