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321/j.issn:1002-6819.2007.12.021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及水稻产量影响的初步研究
针对南方稻田连续免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土壤轮耕效应的初步研究.试验选择双季稻区连续7年免耕稻田,设置免耕、旋耕和翻耕3种耕作处理(即免耕-免耕,免耕-旋耕和免耕-翻耕),早稻和晚稻采取同一耕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免耕后进行土壤耕作(翻耕、旋耕)可以降低耕作层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水贮量,尤为翻耕显著,早、晚稻均表现为这一趋势;晚稻收获时,表层0~5 cm的毛管孔隙度表现为免耕-翻耕、免耕-旋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而下层差异不显著;早、晚稻晒田时,表层0~5 cm原状土饱和导水率均表现为免耕-翻耕在5%水平上显著高于免耕-免耕和免耕-旋耕,而5~10 cm无显著性差异;早、晚稻的实际产量均表现为免耕-旋耕>免耕-翻耕>免耕-免耕,起主要作用的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
轮耕、稻田、土壤物理性状、产量
23
S341.1;S511(耕作学与有机农业)
国家支撑计划2006BAD15B01;农业部重点项目
2008-04-09(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