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650.2017.09.060
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豆菌核病是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核盘菌,属于子囊菌亚门.最初茎秆上生有褐色病斑,以后病斑上长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后变黑色颗粒(菌核).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现在主茎下部的分枝处,形成水渍状病斑,形状不规则,病斑向上、下扩展,呈浅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环绕茎部,使病部以上茎叶干枯,病株容易倒伏.发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及白色颗粒状物,后变黑色,类似鼠粪,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脱落.纵剖病秆,中空,可见黑色圆柱形菌核.干燥条件下病株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后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称苗枯.叶片、豆荚染病形成叶腐和荚腐.病菌依靠菌核过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种子间.春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产生子囊盘和子裳孢子,成为田间初侵染源.子囊袍子随风、雨传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势低洼,密度过大或长势过盛使田间郁闭的大豆田发病严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发病重.
大豆、菌核病、发生、防治
S43;S56
2017-06-30(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