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1650.2013.07.247
穷则思变改革巨变
一、正余的过去(人不停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
南通东部,黄海之滨,偏僻一角,有一块泥沙冲击而成的贫瘠地,俗称"通东大岸桥",这几个字过去在南通是贫穷、落后、愚昧的代名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划分为9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现有耕地面积30.57平方公里,总人口34076人,组成全省最小的自然镇.
这个镇历史上老百姓以晒盐谋生,土地是盐碱地,这是曾经留下这样一首民谣"三天日晒白如霜,两天下雨水汪汪,斜沟高墩密如网,野草不生是荒荡",是人不停留,兔子不拉屎的鬼地方,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同贫困结下不解之缘.本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儿仍然是"三穷三咸"即地穷、人穷、穷乡僻壤;风咸、水咸、土咸.70年代至80年代,经过人们的辛勤努力,生产生活有所改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儿仍然"三靠乡区",吃粮靠统销、生活靠救济、生产靠贷款,这儿有著名的"三条龙":即"拾粮、拾草、跑小海"三条龙,由于不合理的种植结构,单一的农业经济和不切实际地搞样板片,这里粮不够吃,柴不够烧,就到南北部地方去拾粮拾草,没有钱用,群众成群结队走上几十里,跑到海边去踩贝拾螺,打劳点小鱼小蟹之类的东西换点油盐酱醋钱.这里的群众生活苦,文化低,小伙子找不到对象,姑娘们远嫁他乡,外地干部不愿到此工作,本地干部想方设法朝外跑.有一句风趣的话说,该镇样样靠进口,唯独姑娘出口.老百姓吃的粯子粥饭,住的茅草瓦屋,穷的叮当,被周围地区人称为"黑人",乌(愚昧)江北.
2013-06-2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