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不同年代大豆品种植株地上器官生物量的变化
为了解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植株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的变化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以吉林省1923-2004年间育成的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植株地上部分器官茎、叶片、叶柄及荚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吉林省大豆品种的遗传改良使籽粒产量和结荚期(R4)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收获指数增加不显著.籽粒产量的提高是生物量增加的结果,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R4期,茎、叶片、叶柄和荚的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9.7%、36.1%、43.0%和23.0%,以叶片和叶柄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34.4%、55.1%和18.9%,以植株中层生物量的增加最为显著,上层次之,下层增加最小.中、上层叶片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58.3%和48.3%,中、上层叶柄的生物量分别增加了63.6%和59.4%,并与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中、上层叶片和叶柄的生物量具有作为高产品种选择指标的价值.
大豆、遗传改良、产量、生物量、叶片
34
S565.1(经济作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71547;吉林农业大学科研启动基金2009028
2011-07-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6页
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