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7-7278.2020.05.010

走向新世界: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引用
从数字人文“巨观”视野与“数据驱动”角度出发,审视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轨迹,通过演绎量化与确认命题,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发现中国近代“世界”概念的三大核心“共现”概念依序分别是“文明”“主义”“革命”.研究发现,“世界”概念在1899年后开始涌现,原来作为“中国”概念核心内涵的天下观逐步瓦解,转换成了万国世界观,“中国”概念内涵从“天下中心之国”转向“国名”之意.1898年后“文明”与“世界”概念以稳定比例共现,代表的是“世界”概念的“文明化”趋势,晚清知识人接受“文明史”,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时间中;而对“世界”概念的使用,表示愿意进入西方的普遍进化空间中.这使“世界”概念具备了西方现代性视野下的进化特性.当“世界”与“主义”概念开始共现后,“世界”概念就逐渐从传统包容一切时间、空间的“虚世界”概念逐渐成为具有排他性与一贯性的“实世界”,此即受到“主义”概念影响所致.晚清之际即有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讨论,但当时肯定的是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非世界主义;然而到了民国时期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转为抛弃国家主义与民族主义而转向世界主义,正是在此语境下,促成“世界”概念真正的“主义化”,并使之成为一种新的信仰与道德.从晚清到民初的“世界”概念发展中,其连续性为“世界概念的主义化倾向”,非连续性为“世界”概念的“欧亚文明化”与“阶级革命化”的不同.

世界、概念史、概念间性、数字转向、数字人文学

57

K253;D62;G1

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台湾科技部数字人文研究主题计划资金资助项目

2020-12-2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88-106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007-7278

32-1084/C

57

2020,57(5)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