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六德
袁牧曾在<随园诗话>中说到某太守在随园观赏海棠,酒喝得太多,醉了,竞解开裤子在庭院中小解,大煞风景,所以袁牧叹道:”人无酒德而贪杯酌,最为可憎!””酒德”一词最初见于<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孔安国传云:”以酗酒为德”.即以酗酒为事,本属贬义,后多指酒的本性和作用.刘令曾作<酒德颂>,称道酒的功德.黄庭坚诗云”四座欢欣观酒德,一灯明灭又诗成.”然而,酒德经历代不断发展和熏陶,内容极其丰富,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在酒行为上的集中体现.历代人对酒德多有论及,但似乎尚未见有人就其具体内容加以概括.故不揣浅陋,试杜撰之,以就教于有远见卓识的专家、学者、高贤.就酒德的主要精神而言,我看起码有六德:一日”逸”.酒可助人逸乐、逸兴、逸才思.酒要喝得安闲有致,慢斟细酌,徐徐品味,才能添雅兴,增雅趣,逸才思.宋人汪道昆说”善饮者必自爱其量”,徐引,方得酒味;一上席便大饮大喝,绝非真豪士,也不懂饮酒之乐.苏东坡知酒,即使不饮,但”见客举杯徐引”,胸中也有浩浩荡荡之气,极其酣适. 李纲在<浊醪有妙理赋>中说到,”良辰美景,明月清风,沸新笤之蚁白,滴小槽之珠红,味流霞而细酌,扫浮云之一空,醇德可嘉.”举杯逸兴,真情流露,可引发无限诗思雅韵.历代诗人都无不在”新词一曲洒一杯”的气氛下写出了好诗.二日”和”.喝酒可以”孕和”.和是中庸的境界,也是酒德的最佳境界.中庸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方法.”中”是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庸”是”用”和”常”之意,行事符合一定的准则便可以致”和”.古人把中庸之道用到喝酒的事情上,提倡”中酒”,即酒喝到不醉也不醒的程度,境界微醺,这就达到了”和”.”和也者,天下之达德也”,此时”天地位焉,万物生焉”,那是最微妙、最活跃的时刻.酒喝到致”和”的境界,人的思维特别活跃,灵敏特别旺盛,情感特别丰富,精神也特别酣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酒中趣”、”壶中天”、”洒中三昧”.三曰”友”.喝酒有融洽人际关系之德.<礼记>云:”福食者,所以合欢也.”酒德要求”通气合好”、”致情归性”.知己畅叙,亲友团聚,社会交际……任何场合,喝酒都是为了相互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人际关系当然就是宗法人伦的关系了.可以说,酒德是中国伦理学的组成部分.四日”敬”.喝酒要敬让,讲究礼仪.古人认为”事无礼则不成”,向来把礼节看得很重.任何一种社会活动都有一整套繁文缛节,喝酒也不例外,要”洁樽肃客”、”三揖”、”三让”,座中老尊贤,长幼有序,保持和谐气氛.下献酒于上叫”寿”,向尊长、有德之人以及自己敬仰的同辈敬酒,举杯时要说些尊敬、美好的祝辞,称为”奉觞上寿”.讲敬让、讲礼仪之饮才算有德.今天的人喝酒虽主张删繁就简,抛弃那许多繁锁礼节,但”敬让”精神仍然不可缺少.五日”雅”.喝酒要讲文明雅致,合乎规范,高尚而不俗.古先哲人已有”三五簋之盟约”,历世有”百十条之饮律”,并为此创造了许多情调高雅的文雅饮法一美酒配美器,环境要雅,风花雪月,青山绿水,亭台高阁;饮酒的方式要文,或雅集,或三、五知己,饮酒吟咏,弹琴吹竹,行令游戏……都属雅事.那些恶饮,粗陋之饮,怪诞之饮,强人之饮等粗鲁之举,均为失德.六曰”节”.喝酒以能节制酒量为德.古人饮酒提倡适度、适量.这个”度”的掌握,最初由<周礼>规定了”酒三巡之礼”.实际上酒过三巡之后,不少人仍有余豪,而也有不少人喝不了三杯,但只要不致醉就算可以了.喝酒”不及于乱”,就得要求人人自觉节制酒量,尽欢而不尽醉.所谓”适度”,还包括不要经常喝酒,不沉不淫,不湎不酗.酒会醉人,又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反对酗酒,主张饮之有节,自然是酒德的核心内容,要求人们用理智去控制自己,自重自爱,并上升到人格修养和节守的高度去看待.以中华民族文化之精深博大,酒德的内涵自然还远不止此”六德”.愿以此作”引玉”之”砖”.(林超)
酒德、喝酒、饮酒、人际关系、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境界、中庸、酗酒、古人、无过无不及、宗法人伦、制酒、真情流露、学的组成、随园诗话、思想方法、社会活动、人格修养、人的思维、情感
I20;R15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