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9-8070.2013.09.001
发展家庭农场的三条建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同时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样的提法在今年”两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代表、委员纷纷建议,给家庭农场发放工商执照,赋予这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地位,进而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官方资料显示,到2012年底,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670多个.实践证明,家庭农场模式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而且释放了农业的发展潜力,家庭农场也是培养未来高素质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一项对中国发展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变革,是撬动农村改革的新支点.面对这种形势,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圣丰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书平坐不住了.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近年来他一直关注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来京参加两会前,王书平专门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打算向全国人大提交一份《关于加快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家庭农场模式、全国人大、农业、农民合作社、科技工作者、管理和服务、职业农民、优化配置、一号文件、土地资源、土地流转、试点地区、人大代表、农村改革、媒体评论、经营主体、法人地位、发展现状、承包土地、新支点
F30;F32
2013-06-1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