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类标签的产生与形塑:以宋末至明初广西的"撞"与"獞"为例
壮族族称的前身"撞"与"獞",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出现的"撞丁"一词.元代广西屯田与"防徭"政策,是"撞"从一个特定民丁的称谓演变为广泛使用的族称的关键.随着广西屯田范围的扩展,"撞"的所指也逐渐延伸.在元朝官府、省民及"徭人"都在借用"撞"这个身份标签来叙述自身立场的过程中,"撞"的内在含义逐渐扩大.到元中叶,"撞"已由屯兵专称,扩大为与屯田、守隘与"防徭"密切相关的一个身份标签.在元末寇乱中,脱离官府控制"撞人"变成了"獞",其称呼具有了族类标签的意义.明初广西撞兵屯田被废除后,撞兵失去了屯田这一关键的制度性支撑,"獞"的本字"撞"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在明清文献中,"獞"与"徭"并称"徭獞",用以指代广西境内不受流官与土官控制的非汉族群.
广西;屯田;撞丁;撞兵;"獞人"
本文系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明代桂东北地区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变迁"项目编号:18FZS039
2021-08-3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4页
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