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华北地区石炭—二叠纪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

引用
在系统收集钻孔、测井和地质剖面资料以及前人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下煤组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了下煤组分布特征、岩相古地理,及其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关系.根据太原组野外露头剖面观测及钻孔资料,在下煤组下部地层识别出5种沉积体系.采用单因素分析综合作图法,以下煤组下部地层(时间范围为巴什基尔期—格舍尔期)为作图单元,厘定恢复了下煤组聚煤期岩相古地理.结果 表明:华北北部以河流、三角洲沉积为主,承德—兴隆一带发育冲积扇沉积;向南过渡为障壁砂坝—潟湖—潮坪沉积;宁夏以西、辽东半岛、华北中东部以及豫东、皖南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以38°N为界,华北地区南北下煤组最有利聚煤环境具有显著差异,该纬度以北厚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其次为潟湖—潮坪过渡地带,该纬度以南煤层主要形成于潟湖—潮坪,厚度相对北部较小.对比不同沉积环境以及厚煤层形成机理,总结提出下煤组沉积环境聚煤作用强弱依次为三角洲平原分流间湾、潮坪、潟湖和碳酸盐台地,煤层厚度逐渐变薄,煤层层数增加.对下煤组与奥陶系顶面的空间距离研究表明,下煤组可采区煤层底板距奥陶系顶面的距离一般为10~80 m,南缘下煤组可采区一般在30 m以内;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冀北—环京津地区和山西河东、太原西山等地为50~80 m;豫东—淮北—鲁西南一带为30~60 m;山东济南—淄博—莱芜一带为30 ~ 50 m.

岩相古地理、下煤组、石炭—二叠纪、华北地区、奥陶系顶面、聚煤作用强度

45

P531(历史地质学、地层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越崎学者A类资助项目

2020-09-04(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2页

2399-2410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煤炭学报

0253-9993

11-2190/TD

45

2020,45(7)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