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风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心灵旅行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9765/j.cnki.1002-5006.2023.03.006

自我与风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心灵旅行

引用
在一系列人文主义地理学著作中,段义孚阐述了自己的恋地情结:与死亡谷沙漠的地理邂逅时,主体自我找到了客体对应物;正是在石头、光线、风和沙子组成的广袤荒凉与寂静中,自我感到了安慰、养育和庇护.段义孚基于此经验指出了自我与风景的可能关系:美是非人的,甚至是无生命的,才能成为灵魂的慰藉.如果进行一个精神实验,援用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的"过渡客体-潜在空间"理论解析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童年时期自我与他者(或环境)的关系经验可能会深刻地影响成年后对风景的具身感知;然而,这些早期的关系经验往往被保存在潜意识里,形成依恋情结;沙漠作为过渡客体,帮助他进入了早期的潜在空间,同时与当下的感知保持联系.为进一步发展这一精神实验,笔者借用了现象学家西蒙(David Seamon)提出的"三角法"①,用以下3个文本来照亮或验证彼此:一是段义孚先生的著作;二是温尼科特的理论;三是笔者最近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知子罗城旅行时的第一人称经验叙事.笔者将尝试讨论如下问题:内心空间的体验是什么?"走进风景"是什么感觉?这种体验源于哪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会产生类似的内在体验吗?彼此能够共情吗?这些问题有助于讨论"景观与自我、身体的内在感觉之间的关系",并且同样有助于探索人文主义地理学、心理地理学和旅游地理学之间的共通领域.

人文主义地理学

38

K901;I712.074;TU984.12

2023-03-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3-15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旅游学刊

1002-5006

11-1120/K

38

2023,38(3)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