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名”的使用及其意义--尊卑、统属与责任
称名与不称名,在西周春秋以来的日常交往中体现和确认交往双方地位的尊卑高下.春秋以后则出现了通过”策名委质”将隶属关系固定化的做法,用以建立稳定的统属关系.后代出现的百官”名籍”与战国时产生的普遍户籍制度均有类似的作用与意义.基于此,百姓又以”名”为媒介建立了与不同性质的”物”的责任关系:”物勒工名”体现了工匠、监造官吏对器物质量的责任关系;”名田宅”体现了”农”对系于其名下的田地负有的向官府交纳赋税、服役的责任;官文书上的署名包含了有关官吏所承担的性质不同的责任;从而搭建起帝国中君-臣(民)-物的基本关系构架.分析人”名”如何使用,有助于从内在脉络认识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态.
中国古代、人名使用、尊卑、统属、责任
K2(中国史)
2007-07-26(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9页
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