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1719.2007.12.074
中风患者穴位体表测量值针刺即时影响的观察研究
目的:探讨古代中医理论于现今临床治疗中风病是否仍具有指导意义,以及不同病因、病情、病程的中风患者针刺疗效是否存有差异.方法:通过观察与治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穴导电量和穴位体表温度为指标,对健康人与中风患者作临床对照观察与治疗研究.结果:中风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经络失衡现象,且以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的失衡较显著.中风患者的悬钟穴亦较健康人有明显失衡表现(P<0.05).在针刺治疗后,中风患者的失衡情况有一定改善(P<0.05).缺血性中风的针刺疗效优于出血性中风(P<0.05);针刺对于中风急性期疗效优于后遗症期(P<0.05);轻型和普通型中风患者于针刺疗效上,较重型中风患者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1)中风患者存在经络阻滞不通现象,多与心、肝、脾、肾、胃、大肠、膀胱等经脉阻滞不通有关;(2)"髓之会"悬钟穴可以反应"髓海"的病理改变和恢复情况;(3)中医古代有关中风病的理论于现今临床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4)中风病应该在急性期尽早采用针刺疗法;(5)穴位导电量、穴位体表温度等可以作为临床中风病辨症归经的参考.
中风、穴位体表测量值、针刺即时效应
34
R246.6(中医临床学)
2008-04-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85-1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