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讴》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粤讴是清代中叶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的一种民间音乐曲艺.是由招子庸等人在木鱼、南音的基础上创制的.1904年,香港总督金文泰把它翻译成英文,题名为《广州情歌》;葡萄牙人庇山曾把它译成葡文,介绍到欧美,引起了外国读者的注意.后省港各报纷纷开辟专栏,聘定专人写作,使之风行一时.著名文学史家郑振铎先生在《中国俗文学史》中称他是“把民歌作为自己新型创作”的人,是“最早的大胆的从事把民歌输入文坛的工作者”.他所创作的《粤讴》是最早的粤讴专集.其中“好语如珠,即不懂粤语者,也为之神移”;[1]许地山先生也说:粤讴是“广东民众诗歌中最好的那一种”,并“盼望广东能把这种地方文学保存起来,发扬起来,使他能在文学上占更重要的位置”.[2]该书自清道光八年(1828)问世以后,书家多有刊刻.20世纪30年代上海华通书局列入“春草丛书”.1986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列入“广东地方文献丛书”,在近代讲唱文学史上留下了可贵的一页.近百年间,郑振铎、许地山、朱自清、冼玉清、胡怀深、容肇祖等先生,都曾著文论及.
思想艺术特色
I313.074;I2
2016-12-22(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