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3-3548.2006.06.064
创伤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 创伤后的局部骨质疏松症是与全身性骨质疏松症相对照而言提出的概念,虽然它在临床上非常常见,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并缺乏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创伤性骨质疏松症是指机体某一局部的骨量丧失及减少,例如,骨骼肌肉系统创伤、肢体制动、妊娠、放疗等所致的局部暂时性的骨量丧失.这种骨量丧失既可发生在创伤局部,也可发生在邻近创伤的部位.创伤后的肢体制动及废用常导致快速的骨量减少,而这种骨量丧失又常是高转换型的[1],即:骨形成与骨吸收均增加,但后者超过了前者从而导致净的骨量丢失.在创伤修复过程中,至少有三种因素参与了骨量丢失[2,3]:①创伤反应本身所致的分解代谢增强反映在骨骼上,从而出现了骨偶联失衡、骨吸收增加,最终导致骨量减少;②对于严重的创伤,因手术治疗进一步加重了骨量丧失;③创伤后的固定、制动,肢体不能负重、废用,缺乏生理性肌肉收缩刺激,致成骨细胞功能下降等,均导致了骨量的丧失.
创伤后、骨量减少、骨质疏松症、肢体制动、局部、骨量丢失、骨吸收、骨骼肌肉系统、系统性研究、修复过程、细胞功能、手术治疗、肌肉收缩、分解代谢、废用、创伤反应、转换型、生理性、全身性、骨形成
26
R6(外科学)
2006-07-21(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