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13315/j.cnki.cjcep.2022.08.004

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及分子学特征

引用
目的 探讨肾脏双相型乳头状肾细胞癌(biphasic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BPRCC)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点.方法 收集6例BPRCC的临床资料,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并应用FISH检测7、17号和Y染色体异常.结果 6例患者中男性4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32~67岁.4例为体检发现(7天~1年),2例分别因腰痛和血尿就诊.眼观:瘤体直径1.4~6.5 cm,平均3.0 cm,结节状,切面灰白、灰黄色,质软,边界清楚.镜检:瘤组织边界清楚,均可见大小不等的两种瘤细胞,呈肾小球样、腺泡状、微结节状、实性片状或紧密狭长的小管状排列,1例边缘合并小片状典型Ⅰ型乳头状肾癌结构.4例间质内可见灶状泡沫样巨噬细胞聚集.免疫表型:大、小两种瘤细胞vimentin(6/6)、EMA(6/6)、CK7(6/6)、P504s(6/6)均呈弥漫强阳性,Ki-67增殖指数1%~20%;Cyclin D1仅在较大的瘤细胞中表达,4例RCC仅在较小的细胞表达,而CD10、WT-1、CD117、CA9、p63、CK(34βE12)、GATA3和BRAF V600E均阴性.FISH检测显示:3例存在7号染色体三体、1例存在17号染色体三体,3例男性患者中有2例存在Y染色体缺失.6例患者随访时间3~66个月,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BPRCC是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的罕见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Cyclin D1和RCC在大小不等两种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BPRCC预后良好,罕见复发、转移.

肾肿瘤、乳头状肾癌、双相型、免疫组织化学、分子学

38

R737.11(肿瘤学)

青岛市医药科研指导计划;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X科研项目

2022-09-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5页

915-919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1001-7399

34-1073/R

38

2022,38(8)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