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6-8422.2001.02.052
视网膜光损伤研究的分子生物学进展
@@ 光诱导视网膜损伤的概念早在柏拉图时代就已被提出.此后,有作者描述了太阳光照后眼部改变的特点.直到60年代中期,Noell等才开始实验室研究.近30年,视网膜光损伤的临床和科研研究日益成为眼科医师关注的热点.其意义主要在于:第一,随着眼科光学诊疗器械的日益增多[1],过强的光源导致的视网膜损伤不断见诸报道.认识其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对于减少医源性光损伤是大有好处的.第二,视网膜光损伤是研究视网膜变性类疾病的良好动物模型[2].众所周知,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是西方社会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眼疾,而视网膜光损伤的病理过程与ARMD及视网膜色素变性(RP)有许多相似之处,对其深入的研究可以为这些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良好的参考.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对视网膜光损伤有了更丰富的认识,研究手段也日新月异,因此,本文分以下四个部分,并重点介绍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视网膜光损伤、损伤研究、视网膜损伤、分子生物学、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变性、实验室研究、诊疗器械、眼科医师、眼科光学、眼部改变、太阳光照、临床治疗、科研研究、疾病、黄斑变性、防治方法、发病机制、动物模型、病理过程
9
R77(眼科学)
2005-10-27(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3页
17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