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2-3429.2017.07.033
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非细胞体系对心肌细胞的修复作用逐渐被大家认知.由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外科旁路移植手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患者的存活率显著提高.然而,功能性心肌细胞丢失所致的心室重塑使幸存的AMI患者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心衰),远期预后不容乐观.剩余心脏组织有限的增殖及分化能力使得心脏结构再生面临极大挑战,心脏移植仍然是难治性心衰的最佳治疗手段.研究者为改善AMI及缺血性心衰患者的预后做了诸多尝试,其中干细胞移植被认为是治疗心血管疾病最具前景的方法.目前已有大量基于动物模型的研究证实了多种干细胞移植的有效性,其中包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脏干细胞(cardiac progenitor cells, CPC)、胚胎干细胞等[1-6].新近研究发现,相比直接增殖分化为心脏谱系细胞,AMI后移植的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效应对梗死后心脏的保护作用更加明显[7].干细胞源性外泌体作为非细胞治疗策略在心血管领域掀起了研究热潮[8],其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对心脏的保护作用逐渐被人们认知,本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外泌体、干细胞移植、心血管疾病、综述
30
R617(外科手术学)
2017-08-0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4页
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