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为抑郁症和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1例
1病例
<br> 患者女,40岁。因“反复情绪低落、焦虑、易怒3年,四肢震颤5月余”于2013年9月16日收住本院康复科。患者3年前逐渐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易怒、失眠等,影响日常生活;当地医院诊断为“精神病”,给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出现手抖、反应迟钝,生活不能自理;当时头颅MRI提示双丘脑信号轻度异常。换用盐酸本海索(1 mg 2次/d)、美多巴(0.125 g 3次/d)、多虑平(2 mg/d)及银杏叶片后手抖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完全自理。2013年初患者自行减少用药后再次出现以上症状,并伴有幻觉、妄想;在广州某精神病专科医院住院治疗1月余,诊断为“伴精神症状抑郁症”,经电休克治疗情绪明显好转,因幻觉和妄想无改善,改用奥氮平、奎硫平、丙戊酸钠、舍曲林治疗(具体不详),幻觉、妄想消失,但出现四肢震颤、僵硬,二便不能自理,说话困难、面无表情,全身乏力,嗜睡,长期卧床,并逐渐出现骶尾部压疮及右足跟皮肤感染、坏死。为治疗皮肤感染患者转院,但一直继续服用舍曲林50 mg/d ,盐酸本海索2 mg/d,美多巴0.125 g 3次/d,神经及精神症状无改善。为进一步康复治疗收入我院康复科。既往史:1岁时双下肢烧伤,左小腿以下大面积烧伤瘢痕,右足脚掌趾缺如,行走足跟着地;生活自理。否认家族遗传病史。查体:清醒,检查欠合作。心肺、体格检查未见阳性体征。记忆力减退,计算力、理解力、判断力、定向力检查不配合,构音不清,饮水偶有呛咳。四肢肌张力齿轮样增高,双侧肢体肌力Ⅳ级;四肢震颤,不能完成指鼻、跟膝胫、快速轮替及Romberg′s试验;四肢腱反射亢进;病理征、脑膜刺激征(-)。入院检查:血尿便常规、心电图未见异常。肝功:谷草转氨酶52 u/L(15~35 u/L),白蛋白35.6 g/L(40~55 g/L),γ-谷氨酰基转移酶:218 U/L(﹤40 U/L),总胆汁酸17 umol/L (0~10 umol/L)。患者拒绝其他项目检查。初步诊断:①抑郁症;②帕金森综合征(药物性?)。治疗上给予舍曲林、坦度螺酮抗抑郁焦虑;美多巴、泰舒达抗震颤;巴氯芬抗痉挛;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综合训练、针灸、高压氧等。治疗1个月后患者情绪明显好转,肢体震颤减轻。为明确诊断给予患者腹部B超,结果示肝内多发低回声结节;腹部CT示肝硬化,脾肿大;血浆铜蓝蛋白5.4 mg/dl(15~60 mg/dl);眼科会诊发现K-F环。追问家族史,其胞姐有肢体震颤、精神异常,37岁时去世。最后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症、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
R749.053(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2015-03-23(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1页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