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I及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与NIHSS评分系统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预后判断评价中的优势,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对34例患者[男性19例,女性15例,年龄35 ~73岁,平均(58±2.4)岁]在急性期(发病时间<72 h)行1.5T常规头颅MR常规检查,同期行DTI及DTT成像,根据白质纤维束(CST)与梗死灶的关系分为相邻、部分穿过及完全穿过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患者就诊或入院时或在发病24 h内采用NIHSS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根据严重程度(<6分;6~16分及>16分)将34例患者分为3组,将其功能结局分别预测为痊愈、部分恢复及瘫痪并作为预测理论值(100%).最后通过随访并对所有的患者进行肌力测试(MMT),将结果作为预后评价的实际值与上述理论值作一对比并进行评价,判断二者符合率.结果 34例患者的NIHSS评分范围为2~30分,其中6例痊愈者平均评分为(4.13±1.356)分;13例部分恢复者平均评分为(11.47±3.067)分,15例瘫痪者平均评分为(23.09±4.482)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两个分组方法所得的实际值的符合率,结果显示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梗死灶与CST关系进行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较NIHSS评分分组所得实际值的符合率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随着NIHSS评分分值的升高,脑梗死患者的肢体瘫痪危险度增加.
急性脑梗死、脑卒中评分、扩散张量成像、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预后
33
R743.33;R445.2;R543.4
2014-07-15(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812-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