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蒂颞肌筋膜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的体会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应用市场
我的应用
会员HOT
万方期刊
×

点击收藏,不怕下次找不到~

@万方数据
会员HOT

期刊专题

10.3969/j.issn.1001-1781.2000.11.023

带蒂颞肌筋膜夹层法鼓膜成形术的体会

引用
@@1992年以来,我们对病史长、残留边缘极少的鼓膜大穿孔40例50耳采用带蒂颞肌筋膜夹层法鼓膜成形术,获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40例50耳,男20例26耳,女20例24耳;年龄14~55岁,平均30岁。中耳炎陈旧性鼓膜穿孔36例46耳,外伤性鼓膜穿孔 4例4耳。鼓膜大穿孔34耳,中等穿孔16耳。1.2 手术方法1.2.1 鼓膜成形术的适应证:耳蜗及咽鼓管功能正常,鼓膜紧张部穿孔,鼓室内无鳞状上皮侵入及隐匿胆脂瘤,上鼓室、鼓窦及乳突气房系统的粘膜炎症处于静息状态。1.2.2 手术方法:耳后切口,切口离耳廓皱折线0.3cm,上端超出耳廓附着上界2 cm达颞肌,下端达乳突尖上0.5 cm。只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乳突骨膜表面分离耳廓至骨性外耳道口,分离切口上端暴露颞肌筋膜,使颞肌筋膜与乳突骨膜保持在一个延续平面。自骨性外耳道口向颞肌筋膜制作一长约3 cm、宽0.3 cm带乳突骨膜蒂、直径约1.5 cm圆形的颞肌筋膜片。用手术刀片将筋膜上的肌肉刮除,再用75%乙醇纱布给筋膜脱水,将筋膜夹在2个1分硬币之间,然后用输液夹将夹有带蒂筋膜的硬币夹紧,将输液夹缝合固定在切口上端。带乳突骨膜蒂的颞肌筋膜制作完毕后,在蒂的前方紧贴骨性外耳道口切开乳突骨膜,用乳突撑开器撑开切口,分离耳道后壁皮瓣,在距鼓环0.8 cm处切开外耳道上壁、后壁及前上壁皮肤,耳道前下四分之一不切开。先将鼓膜松弛部上皮层与粘膜层分开,再在显微镜下用耳道剥离子自切口沿外耳道骨壁分离耳道皮瓣,直达鼓环。对于陈旧性鼓膜穿孔,松弛部粘膜层有不同程度增厚、纤维化,极易与上皮层分开;而外伤性鼓膜穿孔松弛部上皮层很难与粘膜层分离,过度拨动锤骨柄术后易发生耳鸣及感音性聋。在鼓环浅面将外耳道皮瓣连同残留鼓膜上皮层一并剥起,最后将前下方耳道皮瓣蒂部自内向外剥起,形成蒂在外耳前下方的全环皮瓣。剥离耳道皮瓣时放一肾上腺素棉片在皮瓣下,一边剥离,一边对着棉片吸血,可防止皮瓣撕裂。对裸露锤骨柄宜 用微型弯钩将包绕上皮小心剥除。对怀疑听骨链有异常者,探查听骨链,酌情听骨链重建。鼓室内放置浸有素高捷疗眼膏的明胶海绵,自外耳道后上方将带乳突骨膜蒂的颞肌筋膜片铺在残留鼓膜纤维层及外耳道骨壁上,封闭穿孔,复位外耳道皮瓣,鼓膜表面覆盖一片明胶海绵后用氯霉素纱条填塞耳道,缝合切口。术后1周拆线,2周取出填塞物。2 结果2.1 鼓膜穿孔闭合情况 40例患者随访观察,最短3个月,最长8年,平均4年7个月。Ⅰ期愈合49耳,1耳并发鼓室感染未愈合,闭合率为98%。术后10~14 d,移植的人工鼓膜呈鲜红色,表面潮湿,保持了鼓膜正常的前下锐角。因植入的筋膜组织均略大于鼓膜面积,等于再造了一个新的鼓膜,所以很难分辨残余鼓膜的边缘,这说明带蒂的筋膜组织与鼓环完全愈合,全部病例在出院时未见到"锥形"鼓膜形态,但术后1~2个月复查时,有43耳重现了"锥形"。有2耳术后耳道略狭窄,是由于蒂部过宽所致;48耳耳道均宽畅。术后6个月可见人工鼓膜经吸收转变为半透明且较薄的鼓膜,外形很象正常鼓膜的色泽,其边缘和锤骨柄部多见增生的小血管,活动度也可在西格耳镜下观察到。愈合后的鼓膜经多年观察未发现有钙化,再穿孔的机率小,鼓膜愈合质量高。有2耳术后发生较严重耳鸣,1例半年后恢复,1例至今未恢复。2.2 听力增进情况 本组50耳与术前比较语言频率气导听力增进30 dB或气导听阈不小于25 dB者13耳;增进20dB者24耳,增进10 dB者10耳,不足10 dB者3耳,听力增进有效率为94%。无听力下降者。3 讨论 带蒂颞肌筋膜夹层法鼓膜成形术,是在夹层法的基础上,将游离的颞肌筋膜改变为带乳突骨膜蒂的颞肌筋膜,带蒂组织由于本身有血液供应,同时还接受移植床上下两层血液供应,更利于移植片血液循环的建立,促进移植片成活,缩短愈合时间。夹层法还可使鼓膜保持锥形状态,避免钝角愈合和外侧愈合,由于不损伤鼓环解剖结构,对鼓膜的再生不受影响。移植组织夹在残留鼓膜上皮层与纤维层之间,固定牢靠,可防止移位、滑动和翘起所造成的穿孔。

颞肌筋膜、夹层法、鼓膜成形术、外耳道、乳突骨膜、外伤性鼓膜穿孔、皮瓣、愈合、术后、上皮、切口、陈旧性鼓膜穿孔、听力增进、组织、移植、皮层、鼓膜大穿孔、粘膜层、听骨链、锤骨柄

14

R76(耳鼻咽喉科学)

2004-01-08(万方平台首次上网日期,不代表论文的发表时间)

共2页

523-524

相关文献
评论
暂无封面信息
查看本期封面目录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1001-1781

42-1764/R

14

2000,14(11)

相关作者
相关机构

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平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4.8专业内容知识聚合服务技术研发与创新服务示范”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 课题编号:2019YFB1406304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Grant No. 2019YFB1406304

©天津万方数据有限公司 津ICP备20003920号-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许可证号:0108284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京)字096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0115888    举报邮箱:problem@wanfangdata.com.cn

举报专区:https://www.12377.cn/

客服邮箱:op@wanfangdata.com.cn